政府机构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分析 走进白城 专题专栏
发布时间:2019-09-26 08:20:00    来源:
收藏

振兴新景入画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农业发展成就综述


我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科尔沁草原东端,地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是黑龙江西南、内蒙古东北入关的必经之地。通榆、镇赉、大安、洮南、洮北像五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洮儿河两岸、嫩江之滨。190万白城人正以昂扬的斗志,意气风发地耕耘在2.57万平方公里的沃土上,迎来一个又一个挑战,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

我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时数2919.4小时,年均气温4.9℃,无霜期157天,满足了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光热条件优越于全省其他地区。年均降水量407.9毫米,分布不均,秋冬雨雪少,春季降雨少。大风日数多,年均8级以上大风24天。冰雹出现5-9月。我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均耕地、草原、宜林地、水面、芦苇、光热资源在全省第一多。草原辽阔,可利用草场面积9万公顷,正常年景产草40万吨。林地面积50.3万公顷,宜林地面积12.4万公顷,立木蓄积量898万立方米,全省66.7万公顷人工林大部分集中在这里。水面星罗棋布,境内有嫩江、洮儿河等6条主要江河,流径总长700多公里。共有水库12座,大小泡沼300多个。可养殖水面9.2万公顷,占全省的34.4%。水产品年产量3万吨左右,居全省首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拓进取、奋勇向前,使农业在多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连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在一系列农业政策指导和推动下,我市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农村已由初期的“劳动挣工分,粮食靠供给,一年忙到底,年底欠集体”的大锅饭、大集体状态发展成国家级大型商品粮基地市、全国节水型井灌区建设示范市,被列为全国农业四大开发区之一和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油料作物和杂粮杂豆主产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农业发展成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农业经济沿着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稳步前进,特别是在粮食生产、农民生活改善、农业现代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特色种养业、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2018年,我市粮食产量478.9万吨,比1949年的31.6万吨增加447.3万吨,增长了14.2倍。粮食总产量在全省排第4位。全市粮食作物面积82.1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38.1万公顷。粮食单产由1949年的717公斤/公顷增长到2018年的5829公斤/公顷。增长7.1倍,年均增长3%。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强农、富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生产投入的不断增加,重大增产增效技术的推广,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防灾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白城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46元,增加到2018年的9908元,增长214倍,年均增长7.98%,特别是1978年末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打破了集体劳动、吃大锅饭的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我市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0元,到2018年,增长了69倍,年均增长11.2%。在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农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到2016年末,我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出的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99.7%的村通公路、21.3%的村内主要街道有路灯、100%的村通电、100%的村通电话、93.4%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96.6%的村通宽带互联网。在环境卫生方面:81.1%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48.6%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在文化教育和医疗及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方面:97.3%的乡镇有幼儿园和托儿所、100%的乡镇有小学、97.2%的乡镇有图书馆和文化站、59.5%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46.5%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100%的乡镇有卫生医疗机构、100%的乡镇有执业(助理)医师、94.6%的乡镇有社会福利性收养单位、83.8%的乡镇有本级政府创办的敬老院。从农民住房和拥有耐用消费品情况看:99.1%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住房、82.5%的农户拥有砖混或砖木结构的住房、3.2%的农户拥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平均每百户拥有小汽车19.6辆、摩托车及电瓶车59.3辆、电冰箱73台、电脑29台、手机204部。

农林牧渔业产值大幅增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农业各类产品的丰富和产量的大幅增加,我市农业经济总量迅速提升,农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8亿元增加到212亿元,增长74.7倍,年均增长6.4%。其中:农业产值由2.4亿元增长到136.8亿元,年均增长5.9%;林业产值由196万元增长到7.1亿元,年均增长8.8%;牧业产值由2944万元增长到52.8亿元,年均增长7.7%;渔业产值由1126万元增长到8亿元,年均增长6.1%。从各行业产值占比看,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1949年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渔业产值占比分别为:85.7%、0.7%、10.5%、4%。2018年这四项产值占比分别为:64.5%、3.3%、24.9%、5.8%;农业产值占比下降21.2%,畜牧业产值占比上升14.4%,林业、渔业占比都有所上升。经过70年的逐步发展和深刻调整,我市农业内部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的高度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全面、协调发展”的立体复合型结构转变。

农机化水平不断提升

2018年末,我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65万千瓦,比1979年有记录以来的33.6万千瓦增加531.4万千瓦,增长16倍,年均增长7.3%。2018年,我市拖拉机保有量达17万台,而1953年有记录为2台。机械耕地面积达近70万公顷,机械播种面积达到93.8万公顷。我市共有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机械24.7万台,推广使用保护性耕作机具3631台(套),水稻插秧机10324台、水稻收割机7558台、玉米收获机3624台、大中型深松机3750台。实现水稻机插面积16.5万公顷,水稻机收面积15.9万公顷,玉米机收面积26.2万公顷,大型机械深松整地面积16.3万公顷。实现无人机喷洒农药面积占总耕地面积50%以上。我市共运行节水灌溉机械11524套,其中实现喷灌有效灌溉面积17.7万公顷。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75%,我市农机化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平稳发展,农业发展新动能基本形成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构建国家级白齐兴生态经济合作区,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新渠道,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走突出特色、集聚集约、绿色生态、增效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品位、有魅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2017年,建成食源性原料生产基地面积428万亩,取得注册商标的企业80户;实施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102个,完成投资60多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230户,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26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4户、市级114户,加工产品17个系列725个品种。2017年,我市完成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10.1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8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223.07亿元)的比值为0.94: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5%。

农村电子商务高速发展。2017年,我市从事农村电商相关业务的商贸企业104户,农村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4.88亿元。我市全力打造“市、县、乡、村”四级电商平台建设,打造了洮南“洮之宝”创业园、通榆“云飞鹤舞”电商平台,建立了市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O2O体验馆,现有农村淘宝服务站145个。积极引进阿里巴巴集团项目,建立“三千禾”农产品产地网上直销和农超对接等新型销售模式。全市特色农产品基本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紧密发展产业路径。

特色种植业发展良好

近年来,我市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和基础条件,找准发展方向,秉承“农业立市”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效初显。抓住国家启动“五区三园”建设机遇,加快做大、做强、做响白城农业特色产业,建成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7年,我市粮改饲面积达到3.7万公顷、杂粮杂豆及特色经济作物面积达到45.7万公顷。我市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利用盐碱地和退化草原,规模化种植燕麦面积突破1.3万公顷。我市落实燕麦基地2万公顷,其中通榆县6667公顷、洮南市4667公顷、洮北区3333公顷、镇赉县3333公顷、大安市2000公顷。对“白城燕麦”进行包装打造,设计了品牌LOGO和卡通形象,确定了品牌宣传口号(Slogan),即“草原湿地原生态,东方龙种好燕麦”。与世界500强华信集团合作建成“中加白城燕麦国际产业园”,引进了一批燕麦精深加工企业入园,着力打造“东方燕麦之都”。

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发展果蔬等特色农产品,丰富了产品结构,促进了量增价高和提质增效。加强标准化生产,我市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379个,“三品”基地面积发展到22.5万公顷。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6个。精心打造了白城弱碱大米、白城燕麦、白城绿豆3个区域公用品牌。白城弱碱大米成为G20峰会和“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指定用米。

棚膜经济发展迅速

我市认真落实省市奖励补助政策,开展大棚颁证、商业保险等扶持业务,使农民发展棚膜经济热情高涨,全市棚膜面积累计发展到1.17万公顷。大安市投入财政补贴资金3000万元,支持发展棚膜经济,对造价20万元以上、面积在7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温室每栋补5万元,新建棚室500平方米集中连片10栋以上的每栋补4000元;洮北区对15个扶贫项目中的5个新建棚膜园区投入扶贫资金1100万元。在全省设施园艺现场会上,我市作了典型经验介绍。

推进农村土地合理化流转,加快新农村建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土地经营形式不断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3年)平均地权的土地改革,形成了土地私有的经营方式和基本经营制度;1953-1956年开始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转为私有基础上的互助合作;1957年-1978年的人民公社制度中,实行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按工分分配劳动成果的经营形式,并由此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基本经营制度;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以建立。进入21世纪的10年代,为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适应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快速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市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工作原则,有序推进了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了全市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010年3.3万公顷、2011年2.8万公顷、2012年3.9万公顷、2013年4.8万公顷、2014年7万公顷、2015年8.7万公顷、2016年10.1万公顷、2017年12.9万公顷,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年均递增18.6%。经营流转土地主体由原来单一的农户,增加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全市耕地流转流入专业大户9.7万公顷,流入家庭农场2.7万公顷,流入农民合作社9.9万公顷,流入工商企业820公顷。全市发展农民合作社9280个、家庭农场2657个、专业大户3500个、承包土地的农业企业110个。健全土地流转监管服务体系。目前,我市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67个,其中县级4个、乡镇级63个;成立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工作站456个,从事土地流转指导服务的专兼职人员352名。累计发布土地流转信息29067条,接待农民服务政策咨询1082人次,指导土地流转合同签订2556份,备案合同16014份,涉及面积29115公顷。

凝心聚力推动白城农业新发展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白城农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社化集体经营到分田到户拉开农村土地改革的大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到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宣告终结;从亿万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迎来“新生”,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我市的农业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新的历史时期也对我市农业经济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立足白城农业特色优势,谋划农村城镇化发展

我市现有耕地105万公顷,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2.7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倍。还有62.1万公顷后备耕地资源;可利用草原面积9万公顷,年产优质牧草40万吨;可养殖水面9.2万公顷,占全省可养殖水面的34.4%,居全省各市(州)之首;芦苇面积16.8万公顷,年均产量10万吨左右,居全国第二位。水质好,地表、地下水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标准值;土壤呈弱碱性,pH值8.1—8.3,农业生产条件非常好。我市农产品种类多、品质优,特别是绿豆、红小豆、葵花、花生、燕麦、红干椒、蓖麻等在国内外市场久负盛名,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因此,我市应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继续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围绕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强化思想,转变观念,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继续加大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力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 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广大农民都已经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 改革开放已成为农村的主流思想。但也必须看到,就整体而言,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 农业经济依然较多地依靠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 小农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 农村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一定要从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开始,推进多种形式经营,适度推进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创新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推进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

因地制宜,强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跨行业、多维度的立体系统,农林牧、种养加多层次产业相互交织,必然牵涉到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有效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均衡,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的“一村一品”建设,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影响深远。白城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抓好以辣椒、花生、瓜菜、烤烟等重点特色经济作物为主的基地建设;要大力发展杂粮杂豆,以燕麦、绿豆、高粱、谷子等为重点的杂粮杂豆基地建设;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稳定增收模式,确保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县域经济增速保持同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保障体系,重点包括: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水平,使水利工程真正发挥防灾抗灾和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加强耕地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目前,我市土壤耕作层正受到水土流失、环境面源污染的威胁,土壤肥力下降、质量变差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之一。我市大力推进农用土地的集约利用,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和复垦。同时,还在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生态化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实施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确保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旱涝保收和稳产稳收。

白城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吉林省“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重要指示精神和吉林省“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为纲领,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切实把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市“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不断推动全市农业发展稳步提升。



主办:乐动体育滚球_乐动体育app-注册*平台
承办:白城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2208000056

吉ICP备17005202号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169号

访问量:
建议您使用IE8以上版本或使用360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