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分析 走进白城 专题专栏
发布时间:2024-02-06 06:14:00    来源:
收藏

踏歌振兴路 陌上花正艳

——我市乡村振兴工作走笔

通榆县开通镇胡家店村鸟瞰。

大安市太山镇辽代春捺钵文化体验园。

通榆县边昭镇昭福家园永峰制衣帮扶车间一角。

孟春鹤乡,春风料峭,寒意阑珊,残雪映衬下的乡村田野一股股春的气息在孕育萌发,春光抹过目光,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个乡村特色产业喜结硕果,一片片荒山变身“聚宝盆”,一座座村庄摘掉“贫困”标签,一张张笑脸阳光灿烂……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乡村呈现出一派民勤村美、民风淳朴、和美清新的景象,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最好诠释,一幅幅气韵生动、如诗如画的乡村田园生活图景带着乡愁,也带着期盼。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时间的刻度忠实地记录了白城人追赶超越、攻坚克难、高歌猛进、铿锵前行的足印:坚持以“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统领,聚焦乡村振兴“两手抓、两重点”要求,创新乡村振兴路径,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努力写好脱贫攻坚的华美续章,推进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

守底线固成果 强化乡村振兴推动力

“现在国家和地方扶植农民增收,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力度越来越大,举措越来越实,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洮南市永茂乡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乡耕地面积达22.5万亩,90%以上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都是种植业。为确保农户土地发挥最大效益,永茂乡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在永丰村成立专业土地托管种植合作社,为常年外出务工及无劳动力农民提供“两统两代”服务,即统一购种、统一购肥,免费代耕种、代收割。这种模式极大节约了投资成本,降低了投资风险,又释放了劳动力,实现种植、务工两不误。去年,该乡共实施示范托管种植土地360亩,让托管农民每亩实现增收约1100元。

永茂乡的这种行之有效创新实践和探索,是白城坚决守住致贫返贫防线,从机制、载体入手,强化重点举措,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缩影。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征程的起点。白城在探索中不断成长、发展,全市乡村振兴的步伐也从未停歇:

——牢牢守住底线任务。健全完善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教育、医保等10个行业部门排查和信息比对机制,各行业部门全年共开展数据比对18次,累计排查比对信息5.7万条。连续7年组织市、县、乡2.95万名干部,集中开展“三帮扶一推动”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去年710日,我市围绕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在全省推进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

——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狠抓脱贫人口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全市庭院经济发展到25万户23万亩,发放补贴1.45亿元;帮扶车间发展到240家,新增201家(其中县级116家),增幅和总数全省第一;全市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达到4.3万人,超出省定任务5300余人,达到历史最高,其中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9万个,总数居全省第一;“雨露计划”补助中高职学生3070人次,补助资金1.45亿元,实现“雨露计划+”100%就业;发放小额信贷50942.24亿元,做到应贷尽贷,贷款户数和贷款量占全省总量的40%以上,居全省第一;去年末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66万元,比2022年增长15%

——强化兜底保障。在教育保障上,全市没有发生因贫辍学现象,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4万人次,补助资金600万元,建设14所“互联网+教育”结对帮扶校。在医疗保障上,12.7万脱贫人口,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全市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及返贫致贫人口享受大病倾斜保障政策8万人次;脱贫人口32种门诊慢病享受医疗救助兜底12.6万人次。在住房保障上,常态开展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排查农村房屋36万户,将符合政策的1055户住房全部实施改造。在饮水安全上,全市实现农村24小时供水工程达到516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在兜底救助上,将已脱贫人口、脱贫不稳定人口、易致贫人口和突发困难户中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口纳入到农村低保范围,共纳入农村低保5.5万人,纳入农村特困3763人。

兴产业稳基础 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

家家有棚膜、户户无闲农。这是记者来到镇赉县镇赉镇南岗子村的第一印象。“目前,我镇现有暖棚、日光棚2500余栋,设施农业面积达217公顷,棚菜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蔬果面积达550多公顷。”在采访中记者从该镇负责人介绍中了解到,该镇的棚膜产品可四季供应城乡居民,既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又鼓起了农民的腰包。一栋栋大棚,俨然已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棚”,望着眼前那一片片生机盎然的葱茏,似乎在向人们传达着农家增收的喜悦,那一处处绿肥红艳,有如欢快律动的音符在冬日的沃野上舞动跳跃……

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富裕的根本之策,培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白城市委、市政府狠抓产业振兴这个核心,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完善产业振兴机制,围绕群众真受益、振兴真见效,把乡村振兴的基点放在上项目、兴产业上,创新以县域突破引领带动乡村振兴的“通榆模式”、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小庭院”产业发展、突出“四化”启动实施“11252”工程,做强肉牛产业、快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助农增收成效明显,做到了项目全覆盖、振兴有保障,让乡村“化蝶起舞”,使农民“华美转身”。

创新发展载体,振兴现代农业。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创新开展整地增粮、科技兴粮、以水保粮,加快打造东北“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开展乡村排水设施整治提升行动,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抓好核心、辐射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安全储粮和粮食产后服务设施建设,完成“地趴粮”减少70%的目标;抓好大安市、镇赉县国家级试点创建,打造全国盐碱地综合治理示范区;加快推进全市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为全省粮食增产、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白城力量。

留乡愁寻乡恋 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

乡村,有历史才有生命,有文化才有灵魂。美丽宜居,风景不仅在绿水青山中,在焕然一新的人居环境中,还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中。

“现在村子里真整洁,家家户户的院子也都特别干净。”

“‘小积分’真是好,既让风气更文明了,又让我们得到了实惠。”

“现在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厚葬薄养这样的陋习也越来越少了。”

一句句心里话,既包含着村民们对“文明积分”的喜爱与认可,也映衬出通榆县八面乡八面村“小积分”助推移风易俗的“大能量”。在“文明积分”的引导下,通榆县内各个行政村的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随处可见垃圾的街道变得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的农家变得窗明几净,垃圾成堆、污水成坑的“旧农村”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如今的鹤乡大地上,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像八面村这样的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举目可见。近年来,白城突出典型示范,大力实施乡村建设,制定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五化”提升方案,紧盯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对标先进,高起点、高标准打造26个典型村,对标全省“千村美丽”创建活动,持续巩固提升去年创建的84个美丽村,并顺利通过了省级考核验收,通榆县向海乡复兴村获得全省“千村比武”擂主村;对标全省“百村示范”创建活动,去年全市16个示范村投入资金4.58亿元,实施建设项目126个。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因地制宜探索高校服务乡村的特色做法,创建“吉乡农创园”5个。同时,积极开展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争创活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让产业兴旺、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花开鹤乡,满目皆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移风易俗、倡导弘扬文明乡风进程中,白城市919个行政村推行“四会一约”村民自治组织建设,593个村建立了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162个村建立了禁毒禁赌会,919个村完善了村规民约。行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实现全覆盖。积极推动“一县一品”志愿服务品牌提升工程,建设“文明加油站”“爱心超市”“巾帼爱心便利店”“孝老餐厅”等场所;强化文化服务,开展“送演出下乡”“农民书画展”“农民阅读季”等活动。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从借鉴摸索中前行到总结可借鉴推广的扶贫“白城经验”到探索实施“两手抓、两重点”,创新乡村振兴路径……一路走来,白城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脚步笃实而坚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从脱贫到乡村振兴仍需闯关夺隘。白城将继续保持攻坚态势,建立健全攻坚长效机制,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乡村振兴的“白城样板”彻底撕下贫困的标签,贴上亮丽的名片。



主办:乐动体育滚球_乐动体育app-注册*平台
承办:白城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2208000056

吉ICP备17005202号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169号

访问量:
建议您使用IE8以上版本或使用360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