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老虎机游戏_亿万先生老虎机-【娱乐官网】@:主办区域国别文学文化与文明互鉴研讨会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08-23浏览次数:364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和问题层出不穷。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中国学者需要从问题的根源起步,重新思考经典老虎机游戏_亿万先生老虎机-【娱乐官网】@文明互鉴的一系列问题:什么是文明互鉴?为什么要推动文明互鉴?怎样促进文明互鉴?如何规划文明互鉴的发展愿景?时值孟秋,处暑飞芒,在素有“科尔沁草原明珠”之称的内蒙古通辽市,由(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联合主办,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区域国别文学文化与文明互鉴研讨会于8月22日正式拉开帷幕。吉狄马加、陈建华、罗国祥、刘建军、朱振武、黄友义、白亚仁、张冰、王立新、金惠敏等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和理论家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作家协会等100余所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文学组织的200多人共襄盛会,共同研讨区域国别文学文化与文明互鉴的相关问题。

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东海发表开幕致辞,对来自国内外文学界、文学研究界、翻译界的名家泰斗与年轻学人表示热烈欢迎。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作为专家代表致辞,他充分阐释了本次会议的重要价值,为理解文明互鉴的概念内涵提供重要参考。首先,会议的举办地具有特殊意义。通辽是以蒙、满、汉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区,此次会议的举办表明不同语言、民族与文化之间能够交流互鉴、共同发展。其次,多重地域文化与文明互鉴构成了本次会议的优势象征。与会专家学者既具本土情怀,又有放眼世界的胸怀与眼界,这决定了本次会议的广度与深度。再次,这次会议是当代学人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积极响应。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和新问题,人文学者更应自觉履行自己的使命,突显“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


(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朱振武代表主办方发表致辞,详细阐释了文明互鉴的重要意义。他谈到,“区域国别”“文学文化”和“文明互鉴”是本次会议的三个核心向度。其中,“文明互鉴”作为关键词,标志着中国学者的学术活动是以双向交流而非单向接受为前提,也说明中国学者在文学文化研究话语问题上的进一步自觉。随后,朱振武以世界文学、非洲文学以及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为例,进一步揭示了世界文学文化的多样性,对学术研究的自主化问题进行了诠释。他说,中国特色的研究应该冲决文学文化研究的定式化,努力破除文学文化研究的单一化,努力打破学术话语创新的瓶颈化,努力实现服务国家的当下化,努力形成学者文学批评话语的自主化和体系化。在学术话语建构方面,要努力立足本国文学文化立场,创造自主批评话语和理论体系,均衡吸纳外国文学文化精髓,打破西方话语模式和批评窠臼,建构本国学者自己的文学观和文化观,以图重新建立世界文学文化新体系,重新绘制世界文学文化新版图。

随后,会议进入“非洲文学研究丛书”(十卷本)首发式环节。朱振武教授代表(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向内蒙古民族大学赠送所著“非洲文学研究丛书”(十卷本)。该丛书系中国首个非洲文学国家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的阶段性成果,不久前曾亮相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乌干达三国,引起热烈反响,得到东非学界和相关机构的高度认可。内蒙古民族大学杨恒山副校长主持了开幕式和赠书仪式。


本次大会的主旨发言分为“文学传播与文明互鉴”“诗学思考与文明互鉴”“区域文化与文明互鉴”“国别文学与文明互鉴”和“批评自觉与文明互鉴”五场大会报告。报告主题聚焦文学文化研究,以多元视角探讨文明互鉴的实践路径,进一步勾勒文明互鉴的新蓝图。22日上午,第一场主旨报告围绕“文学传播与文明互鉴”展开。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表示,文化作为一种源于人类世界与创造的生产,是提升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动力。他以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和青海国际水与音乐之旅为例,展现了如何创立具有国际影响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文化品牌。武汉大学罗国祥教授结合伏尔泰与《赵氏孤儿》的经典传播案例,揭橥了文学传播在文明互鉴进程中的时代表征与历史意义。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指出,要以翻译为媒介,通过文学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国话语影响力,帮助世界读懂中国。美国汉学家白亚仁谈到其在译介金仁顺所著《春香》过程中的挑战与策略,展现了翻译文学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经验参考。北京大学张冰教授则关注中国典籍的俄语译本在域外的传播,探讨文学传播对于认识和评估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揭示出文明互鉴中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翻译家黄少政抓住AI翻译的主题,从英汉互译底层逻辑出发,探讨新时代信息与文学两类文本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专家学者的发言涉及文学文化传播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译介途径、迻译策略、思想融合和技术变革等议题,全面探究了文学文化在文明互鉴中的广延与内涵。本场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和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安江教授主持和点评。

第二场主旨报告围绕“诗学思考与文明互鉴”展开讨论。刘建军教授从外语学科建设的角度谈到了区域国别研究的主要任务。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借用语言学中“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概念,通过考察历史文化生态,思考了区域文化文学与国别研究的概念生成、理解误区与发展方向。四川大学金惠敏教授结合时代语境,由哲学与文论切入对“文化主体性”的思考,探讨了作为这一新学语“前史”的“主体性”理论与“文化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吴子林教授立足文学哲学观,指出中西方语言文化的重要差异在于中国的“逻各斯”是“文”,而西方的“逻各斯”是“话”。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指出,在跨文化时代,翻译需求和翻译活动日益普遍,翻译技术迅速发展。这要求文学与文化翻译研究既需要前沿学科的刺激、引领和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又需要把当代社会生活中各种形态的翻译对象进行分类。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王宏图教授深入文本肌理,通过科尔姆·托宾的《魔术师》分析爱尔兰与日耳曼文化的隔膜。专家学者主要从文学文化理论的视域观照文明互鉴的议题,展现出本次会议的学理深度。本场报告由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张政教授主持和点评。

22日下午至23日上午的三场主旨报告对“区域文化与文明互鉴”“国别文学与文明互鉴”和“批评自觉与文明互鉴”进行了主题探讨。同时,本次研讨会共设九个分会场,从“文化反思与文明互鉴”“比较文学与文明互鉴”“理论反思与文明互鉴”“译介传播与文明互鉴”“翻译诗学与文明互鉴”“文本批评与文明互鉴”“国别文学与文明互鉴”“区域文化与文明互鉴”和“跨界思考与文明互鉴”等方面深入探讨中西文明互鉴的丰富内涵、实践途径与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汇集中西语言、文学与文化等各界学者代表,聚焦区域国别文学文化研究前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文明互鉴的内涵、意义、途径与愿景展开全面思考与深入探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互鉴旨在丰富文学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平等互敬的双向交流。会议主办方朱振武教授在发言中强调,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今天,“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论调可以休矣,“文明冲突”论可以止矣,民族优越论可以停矣,文化隔阂可以消解,民族间隙可望根除,种族歧视等问题可以解决。与会者一致认为,应对全球性的挑战需要跨越语言、民族、区域和国别的界限,在文明的传承、交流与互鉴中凝结共识,在和谐共存的价值理念中构建文学文化共同体,携手走向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


(供稿、图片:人文学院   作者:肖尘依萱)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